一疫情冲击下的供应链问题
伴随着供应链螺旋上升式的发展,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形成了日益复杂的供应链体系。同时,供应链上的节点越来越多,从单一的金字塔模式,逐渐转变为复杂的网状结构,其中部分关键节点的重要性也日渐突出。现今,全球供应链相互交织的程度如此之深以至于更像一张巨大的网,供应商和消费者之间存在着无数互动链条。全球化造就的并非一种平的、去中心化的世界经济,而是一个有层级的、不平衡的网络,其中关键的中心点具有非同寻常的影响力。链条上的任何一环断裂时,上游和下游的供应商和消费者都会被波及。
目前我国虽已走出新冠肺炎的疫情中,但疫情的后遗症依然存在。疫情期间大量的企业、工厂、店铺倒闭、大批从业人员失业。大量的工业品滞销、食品堆积放置过期。中国内地的贸易数据和商业活动大幅缩减,交通量也大幅下降。由于中国的工厂活动受到新冠肺炎爆发的严重打击,国家统计局(NBS) 发布的制造业PMI指数跌至15年新低35.7(1月:50.0),大幅低于全球金融危机期间2008年11月的38.8。21个制造行业的整体PMI指数跌破50进入萎缩区,化学纤维、通用设备、特殊设备和汽车制造板块,以及中小企业受冲击最大。全球经济陷入恐慌之中。而目前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物流运输成本上涨、半导体芯片供应链受阻、医药物品短缺。再加之,全球经济局部复苏后,消费者购买欲大增,供需无法得到平衡。目前仍有一些国家还在与新冠疫情抗争中。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全球供应链依然面临巨大的挑战中。
二供应链转型重生成当务之急
后疫情时代,供应链转型重生成当务之急。过去二十多年来,中国已成为一个庞大且日趋富裕的消费市场,这说明了为何制造业投资不断流入中国,中国占全球制造业产值的35%。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尽管中国仅占全球家庭消费的10%,但在2010年至2016年间却是全球家庭消费增长38%的来源,这也促成了所谓“在中国,为中国生产”的现象。这将有助于保持至少很大部分生产线留在中国。当前技术、科技、产业正在面临不断的创新中。各国面对疫情冲击也在不断创新研发新技术。我国在科技、工业方面虽取得巨大突破,但仍有不足。随着疫情的发展,也催生了一些新的发展模式、新的服务、新的要求、新的业态,各行各业都要随着这些变化做新的调整。传统的东西要提升、要改变,这包括产业链、技术链、供应链,也包括服务。谁如果做得主动、抓得比较及时、行动比较快、力度比较大,那么可能在这个变局当中就会掌握主动权。
中国希望建成国内国际循环良性互动的新格局,但也不会将国内经济的平稳发展完全寄托于国际循环的畅通。面对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可能存在的不确定性,为确保我国产业、市场、经济与社会循环的畅通,必须作出新的部署与安排。即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继续围绕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重大投资项目,打通堵点、连接断点,加强要素保障,促进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复工达产。
三国家战略性机遇引领供应链构建全新生态体系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重新复苏,国家格局重新洗牌。危机与机遇并存。后疫情时代,我国提出了以扩大内需为基点,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目前我国人民需求结构和生产函数发生重大变化,生产体系内部循环不畅和供求脱节现象显现,“卡脖子”问题突出,结构转换复杂性上升。解决这一矛盾,要求发展转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不断提高供给质量和水平,推动高质量发展。这是大国经济发展的关口,我们要主动适应变化,努力攻坚克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在疫情影响下我国直播经济增长迅速、零售业供应链持续增强、社区团购等受青睐。这些新消费方式的出现,极大缓解了疫情冲击下消费者对市场的需求。面对危机主动发现机遇,化危为机便能掌握主动权。目前供应链卡脖子问题依然严重,各国也面临供应链危机,但供应链格局正在悄悄洗牌。华为芯片供应链已经取得巨大突破、标志我国科技技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同时,小米、美的等企业也已经打破原有业务范围,拓展更多业务。更大龙头企业也纷纷拓宽新的业务,打破陈规,寻求突破。疫情前的世界与疫情后的世界截然不同。即使经济还未完全复苏,但各行各业已经焕然一新。
四供应链智库建议:供应链发展的五大破题之举
面对后疫情时代危机与机遇并存的供应链格局,供应链智库提出五大破题之举。
实现供应链自主可控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意味着要在国内建设自主可控的供应链,即从原材料、设备到中间产品、制成品,再到消费者的购买,这一系列环节都自主可控。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能让本国供应链处于受人支配的地位。同时,我国具有巨大的内需市场和高效的产业集群,这是实现供应链自主可控的重要保障。我国必须建成自主可控的供应链,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重要支撑。
发挥优势,锻造长板。在全球供应链中,我国制造业具有不容忽视的竞争力,即“长板”,比如,具有强大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具有适合我国产业和市场特点的技术优势等。应通过改善营商环境等措施,进一步发挥这些“长板”优势,鼓励企业在优势领域做大做强。打牢基础,提升能力。应建立产业基础能力评估制度,准确把握和评估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和关键技术的现状,确定科学合理的升级目标;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明确重点,分类组织实施;加强对共性技术基础研发体系的建设,可考虑根据不同共性技术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
供应链创新不是为了供应链本身,而是为了推进整个产业体系的形成。从某种意义上说,供应链是魂,任何一个产业都离不开供应链;产业链是根,推进供应链创新就是要形成现代化的产业体系;价值链是本,通过产业链形成新的价值链。企业只有通过推进供应链的创新与应用,突破产业边界与上下游的产业进行融合,才能够真正形成现代化的产业体系,进而形成更稳定的产业链。
数字化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的生产组织方式相融合的结果,是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供应链数字化首先要有数字,而与产业链构建有关的数据,是有价值的数据。其次,要将数字形成数字资源,即能够利用这些数字进行全产业链的数字化运营,通过数字化运营进行精准分析、科学决策,提供最优化方案。最后,要形成数据资产。在数字化运营的过程中,数据产生了价值。企业卖的不仅是产品,更是数据。要通过构建数字化供应链体现企业的创新能力,通过数字资产创造新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