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如何为粮食安全赋能

上一篇     下一篇
更新时间:2021-05-31    来源:   浏览次数: 1167
 导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粮食安全,始终是我国以及全球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要让所有人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安心,吃得舒心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1粮食安全问题溯源

粮食危机问题由来已久。“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古代的粮食危机通常伴随着瘟疫和动乱,粮食安全问题一直困扰着统治者和人民。古代造成粮食安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靠天吃饭,面对自然灾害束手无策,粮食产量低;其次,由于交通不便,粮食的储存运输成了大问题,粮食损耗大;再次,官吏贪污等人为原因也会出现“何不食肉糜”的现象,人民无粮可吃。我国古代以农为本,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历朝历代也都出台许多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减轻农民赋税,改进农业技术,引进新的农作物品种。即便如此,我国古代的粮食安全问题也没有被解决。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1959年---1961年,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加上之前严重的“左”倾错误,出现了全国性的粮食和副食品短缺危机,新中国面进入了建国以来最困难的时期。

 

改革开放,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以占世界十分之一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我国在保障粮食安全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全面实现小康之后,粮食安全问题成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家安全的“压舱石”,粮食安全问题呈现出新特征、新挑战。

 

2粮食安全问题面临的新挑战

“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掌握了货币发行权,谁就掌握了世界;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话足以说明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性。根据相关资料显示,199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召开世界粮食首脑大会时,全球饥饿人口有8.4亿人。2012年,全球饥饿人口为8.7亿人,相比1996年不减反增。在2020年上半年,全球仍有近6.9亿人处于饥饿状态。全球粮食安全形式依旧严峻。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粮食产量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得到了根本的提升,1978-2020年间,我国的粮食生产从30477万吨,增长到66949万吨,增长了120%。同期,人均粮食生产水平从317公斤,增加到477公斤,增长了50%。这是我国粮食安全获得了较高水平保障的关键基础。与此同时,我国人均肉类生产从9公斤增加到54公斤;人均水产品生产从5公斤增加到46公斤;人均水果生产,从7公斤增加到136公斤,分别增加了5倍、8倍和18倍。我国已经基本解决了吃得饱的问题。但这并以不意味着粮食安全问题已经彻底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依旧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多层次需求难以满足

粮食安全问题,不只局限于口粮。主食的保障,是粮食安全的底线。1996年世界粮食首脑大会上,对粮食安全的定义进行了完善:“所有的人,在所有的时间,都能够买得到买得起足够的、安全的、营养的食物,以满足他们的饮食需要和食品消费偏好,实现活跃健康的生活。”吃饱之后,人们对于粮食安全的需求转为吃得健康、吃得安全。食品安全问题成为粮食安全问题新的焦点。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多发,确保“舌尖上的安全”成为重中之重。

 

(二)、农产品进口数量大增,自给能力不足

据相关资料显示,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从2001年到2020年,农产品的出口从161亿美元增加到760亿美元,而进口从124亿美元增加到1708亿美元。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净进口国。我国农业经营规模小,粮食单产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我国虽然地域辽阔,但人口多,人均耕地面积少,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如何用越来越少的土地,生产出安全、健康、多样的农产品成为目前的关键所在。

 

(三)、劳动力因素限制农业发展

在农业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约占8%,初中占48%,小学及以下占43%。拥有较高文化水平的高校毕业生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与此同时,农业从业人员年龄较大,而农业生产对体力要求较高,农业从业者“老龄化”也在无形中成为了粮食安全发展的桎梏。

 

总的来说,资源束缚是我国目前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耕地资源、水资源、劳动力资源都会导致农业成本上升。如何用越来越少的资源、越来越贵的劳动力,生产出更多、更好、更安全的农产品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3供应链构建粮食安全发展新格局

粮食安全问题,不仅需要粮食产量充足,也需要将足够产量的粮食进行合理的分配,确保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足够的粮食吃。同时,粮食安全早已经跳脱出了传统的主粮安全,现在所说的粮食安全问题是多层面的食物保障安全,在除了主粮之外,肉禽蛋类、蔬菜水果等也应该被纳入粮食安全的范畴。

 

中国始终将保障粮食安全作为治国安邦的首要任务。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张务锋指出,供应链稳定是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利用供应链为粮食安全问题赋能,进一步确保粮食安全稳步前行。

 

(一)提升完善粮食产业供应链,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粮食产业包括了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的全过程,要引领粮食产业发展,就要推动粮食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利用好粮食产业供应链,将粮食生产、流通、消费诸环节统筹起来,完善粮食流通的体制机制,发挥好粮食流通连接粮食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提高粮食产前、产中、产后的管理和服务水平,逐步形成从田间到餐桌一体化的产业链。促进粮食生产与流通协调发展,提高粮食生产和流通的效率。要尤其重视粮食价值链的提升和粮食产业链的发展,提高优质绿色高效粮食生产,粮食产购加销,拉长粮食生产链条,从产业链延伸上要效益,在多环节加工上提质增效,提高粮食生产和流通效率效益,促农民增收,促粮食企业增效。同时,要开拓农产品销售渠道,充分利用“互联网+农业”和区块链促进农产品售卖,保证农产品销售渠道的畅通。

 

 以四川三联家禽有限责任公司为例,该公司创立于1984年,作为四川省唯一一家集家禽养殖、加工、禽产品专业市场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禽产品销售及物流配送为一体的大型农业产业化企业,是省、市农业产业化优秀重点龙头企业、四川省农业产业化经营“两个带动”先进单位。公司向社会提供禽产品交易场所和家禽产业链上、下游绿色生态产品,并以“助农增收,造福食者”为经营宗旨。形成了以家禽业为主体,以禽产品专业市场开发经营为中心,上链家禽养殖、下链终端消费,带动养殖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产业链。

 

(二)提高粮食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

2020年新冠疫情之后,全球粮食危机加深。提高粮食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是迫在眉睫的。提高粮食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要加快构建起粮食产业产购储销体系,建立起畅通的渠道。从生产源头打好基础,补齐短板,提高效能,尽可能规避可能在供给侧出现的风险。建立粮食收储和现代物流体系,整合农业上下游全产业链产业资源,实现粮食生产与消费的有机衔接。完善粮食安全监测预警机制,加强精准调控,避免粮食市场混乱,确保安全平稳运行。三联家禽的供应链拥有良好的抗风险能力,新冠疫情期间,在家禽市场面临大范围崩溃时,三联家禽依旧能够平稳运行,为人民提供品质优良的家禽产品。

 

(三)、加强粮食安全供应链的制度保障

粮食安全问题是关乎全人类的问题,要想粮食安全供应链更好地发力,制度保障很重要。积极推进粮食安全保障立法修规,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法律支持。要充分调动各级政府的积极性,重视农业发展,强抓粮食生产。不断深化改革,完善粮食生产、运输、储存以及销售的体制机制,加强落实监管,从各个环节为粮食安全提供制度保障。制度保障也应该落实到粮食分配环节,发挥宏观调节作用,确保粮食分配合理化。

 

(四)、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粮食安全供应链的终端,并不是确保每个人都有粮可吃。吃得安全、健康也十分重要。近年来各类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人们并不能完全信任市场流通的各类食品,这说明,粮食安全供应链的构建并不是完全成功的。在追求“量”的同时,也要保证“质”。这就要求粮食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各个端口,都要严把质量关,让所有在市场上流通的粮食都成为人民的安心之选。同时,政府部门也应该加大监控力度,为食品安全提供制度保障和法律支撑。

 

4供应链智库专家建议

粮食安全又可以称为食品安全,是指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为维持生存和健康所必需的足够食品。这个概念包括了三个方面:一是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二是最大限度的稳定粮食供应;三是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都能获得粮食。

 

(一)建立优质粮食工程

优质粮食工程首先要做到生产优,各地可利用自身特色与优势,因地制宜,调整种植结构,支持创新模式,让企业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开展种植基地建设和优质粮食订单农业,实现连片种植和规模化经营,提高粮源的品质。

 

(二)加强粮食优储建设

粮食生产之后,往往面临着粮食储存的问题。粮食产后处理环节薄弱,已经成为了我国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短板。建立专业化社会化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时构建粮食安全供应链的重要一环。

 

(三)坚持“三链”同构,以粮食产业链整合带动价值链和供应链提升。

新时期,粮食需求端已经发生了变化。在新形势新格局下,要全方位的延伸产业链,产前向投入环节延伸,产后向加工环节延伸。要做好粮食市场和流通,注重物流配送和产品销售,强化粮食供应链。同时,要实现“三链”同构,就必须要走融合发展道路,把分散的市场主体、产品和环节有机联合起来,塑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